論「謙虛做人」

盧同學

庇理羅士女子中學 中二

待人處事是人生的一門學問,那麼其中重要的一環是甚麼?古語有云:「滿招損,謙受益。」一個人如果在待人處事時驕傲自滿,是「百害而無一利」的;相反,自古以來聖言總是不斷提醒後人做人要謙虛,皆因謙虛會使人獲益匪淺。

謙虛是進步的階梯,踏上它,我們也許離成功又近了一些。孔子是儒家思想的創始人,世人尊稱其爲「孔聖人」。相傳孔子周遊列國時,曾遇到年僅七歲的項橐。雖然項橐年紀尚幼,但聰穎過人,使孔子佩服得五體投地,於是孔子便拜年紀比自己小的項橐爲師。孔子作爲大聖人,本來已經出類拔萃,但他仍然保持着一顆謙虛的心,不恥下問,繼續努力地充實自己的知識寶庫。我認爲孔子最終能名垂青史,與他這種謙虛的人生態度,也有着不可分離的關係的。

謙虛是心靈的窗戶,打開它,我們便能傾聽到別人的意見。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國歷史上赫赫有名的開明君主,開創了大唐盛世。這位明君地位崇高,但始終不忘謙虛做人的道理,虛心納諫,與大臣魏徵譜寫了一段賢君良臣的佳話。俗語有云:「人無完人。」如果李世民那時沒有虛心聽取他人意見,也許他未必能從歷史上衆多君主中脫穎而出。而且,後來魏徵離世,李世民痛心疾首地説自己失去了一塊「明鏡」,可見他謙虛至極。

可惜,謙虛做人的道理大家能懂,卻未必每人時刻能做到。可是失掉了謙虛,就等於失掉了別人的敬重。在「坐井觀天」的故事中,那隻井底之蛙自以爲天只有井口那麼大,當小鳥向牠介紹外面的花花世界時,還用不可一世的語氣堅稱自己身處的井底才是全天下最好的。小鳥當然是看不起這隻目中無人的笨青蛙的。正所謂:「山外有山,天外有天,人外有人。」我們可千萬要引以爲鑑,因爲無論一個人取得多大的成就,總會有人更厲害。如果太自大的話,只會遭來嘲笑和鄙視。

綜上所述,有些人一生都從未停下前進的腳步,贏得大家的鮮花與掌聲,而有些人卻故步自封,永遠都在原地踏步,一世碌碌無爲,一切取決於有否謙虛的心態。

發表迴響

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。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

error: